歙县渔梁鱼灯是安徽黄山地区的传统技艺,近年来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: 制作工艺渔梁鱼灯以毛竹为骨,需经破篾、打磨、扎架等多道工序。鱼头部分制作难度较大,需要较多支架支撑以使其丰满,鱼腹则因寓意鱼产卵时的肥硕而要求圆满匀称。裱糊环节需用防水布料覆盖鱼骨架,按压排出气泡,使布料与竹篾完美贴合,表面鱼鳞纹样采用红色渐变渲染,最后勾勒轮廓,内部照明以前用蜡烛,现改为LED灯,既消除火灾隐患,又让鱼灯更绚丽。 传承困境与坚守渔梁鱼灯原为太子庙会水游亮船的主要内容,起始年代不详,以家族传承为主。非遗传承人徐继丽从小随母亲习艺,面对历史资料缺失的困境,她通过自媒体平台搜集老照片,结合老人口述记忆,历时半个多月完成鱼灯复原。舞鱼师傅江献明从小耳濡目染,如今主要负责指导舞鱼动作,但鱼灯队存在老龄化问题,年轻人因学业或工作参与较少。 非遗活化的努力探索新业态:依托渔梁景区,徐继丽打造渔梁鱼灯研学体验基地,探索出“旅游+研学+鱼灯”的新业态;渔梁青龙鱼灯队组织者沈慧玲打造精品民宿,探索出“旅游+民宿+鱼灯”的新业态。恢复巡游习俗: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渔梁村近年恢复鱼灯巡游习俗,除节庆表演外,每周六、日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巡游,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,吸引游客参与互动。培养传承人才:沈慧玲让儿子参与舞龙,并培训侄女绘画鱼灯,以培养年轻一代对鱼灯技艺的兴趣。同时,当地政府也在推进鱼灯非遗项目晋级,开展田野调查和普查记录,推进非遗进校园等,多方培育产业人才。
|
|